加气混凝土试验方法
(
)
+
0 6
0.09838
0.09838x 2
0
10 6 (kg/m 3 )
1000(mm/m)
1000
12
13
16
1
2.308
2.308−
2
3
4
5
6
7.274
7.274x+
7
8
9
=
A 1 P 1 (MPa)
A 1 P 1
A 1
A
L 0 L 0 −L t ×
L 0 L 0 −L t
L 0 −L t
L 0
L t
L
M o
M
MPa
P 1
P
S ˉ
S
V M o ×
V M o
V
Y o = V M o ×10 6 (kg/m 3 )
Y o =
Y o
Y
ce
d ˉ ε⋅ S ˉ
d ˉ
d
f ce = A 1 P 1 (MPa)
f ce =
f ce
f
kg/m 3
kg/m
mm/m
o
t
x 2
x
x= d ˉ ε⋅ S ˉ
x=
y
y=2.308−7.274x+0.09838x 2
y=
×
ˉ
ε d = L 0 L 0 −L t ×1000(mm/m)
ε d =
ε d
ε
ε⋅ S ˉ
−
⋅
一、体积密度与含水率试验
七、碳化与干湿循环试验
三、抗冻性试验
二、抗压度试验
五、干燥收缩试验
体积密度是评加气混凝土轻质性能的心指标。试验需选取3组试件,每组3块,使用钢板直尺测量长、宽、高轴线尺寸(至1mm),计算体积后称量初始质量。试件需在电热鼓风干燥箱中分阶段烘干:首先在60±5℃下保温24小时,随后升温至80±5℃继续烘干24小时,最后在105±5℃下烘至恒重。干体积密度计算公式为: Y o = V M o ×10 6 (kg/m 3 ) M o 为烘干后质量(g), V为试件体积(mm³)。环境温度需控制在10~30℃以确保数据准确性249。
依据G/T11971标准,抗冻性测试需将试件在-20℃冷冻4小时,再于20℃水中融化4小时,循环15次后评估质量损失和度衰减。质量损失率≤5%、度损失率≤20%为合格。该试验模拟严寒环境下的耐久性表现,需配合电热鼓风干燥箱和低温冷冻设备完成68。
八、仪器设备与标准体系
六、力学性能综合测试
加气混凝土试验方
四、导热系数测定
导热系数表征材料保温性能,试验需通过孔结构分析实现。采用图像处理技术对试件截面进行二值化处理,计算孔隙率(ε)、平均孔形状因子( S ˉ )均孔径( d ˉ ),定义孔结构因子: x= d ˉ ε⋅ S ˉ 导热系数拟合公式为: y=2.308−7.274x+0.09838x 2 该方比传统孔隙率更精准,可揭示孔结构对热传导的影响机制58。
抗压度反映材料承载能力的关键参数。试件制备需符合100mm×100mm×100mm立方体标准,尺寸误差≤1mm。测试前需将试件含水率调节至8%~12%,若超出范围需在60±5℃下烘干处理。采用WE-10KN压力试验机加载,加载速率为2.0±0.5kN/s,直至试件。抗压度计算公式为: f ce = A 1 P 1 (MPa) 式中, P 1 为荷载(N), A 1 为受压面积(mm²)。试验机精度需≥±2%,量程覆盖荷载的20%~80%21316。
按G/T11970标准,试件需在50±2℃下烘干至恒重,测定初始长度后置于20±2℃、相对湿度43%±2%环境中,定期测量长度变化。干燥收缩值计算公式为: ε d = L 0 L 0 −L t ×1000(mm/m) L 0 为初始长度, L t 为t天后的长度。该指标直接影响砌体结构裂缝控制69。
心设备包括电热鼓风干燥箱、压力试验机(如YAW-200型)、导热系数仪(G/T10294)及图像分析系统。试验需遵循G/T11969-2008《蒸压加气混凝土性能试验方》等标准,确保数据可比性和工程适用性3612。
碳化试验模拟CO₂环境对材料的影响,试件在20±3℃、湿度70%±5%的碳化箱中处理28天,测定碳化深度。干湿循环试验将试件交替浸水(8小时)和烘干(16小时),循环25次后评估度损失,用于预测湿热气候下的耐久性68。
除抗压度外,还需评估轴心抗压度、抗折度及静力性模量。轴心抗压试件尺寸为100mm×100mm×300mm,加载方向需垂直于发气方向;抗折试验采用三点弯曲,跨距300mm,加载速率0.05MPa/s。性模量测试通过应力-应变曲线斜率计算,需使用位移传感器监测变形71316。
相关问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