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气混凝土规范2016
应用技术要求
加气混凝土制品在建筑中的应用需遵循规范2016的相关规定。墙体砌筑应采用专用粘结剂,灰缝厚度控制在2-4mm。砌筑前应对基层进行清理和找平,皮砌块应坐浆砌筑。墙体转角处和交接处应同时砌筑,不能同时砌筑时应留斜槎。规范规定了不同高度墙体的构造措施,如墙高超过3m时应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,墙高超过4m时应在墙高中部设置与柱连接的通长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。对于开洞墙体,洞口宽度大于1.5m时应在洞口两侧设置钢筋混凝土边框。屋面和外墙保温层时,加气混凝土制品与其他材料之间应设置隔离层,防止不同材料变形差异导致开裂。
材料与配比技术要求
规范2016对加气混凝土原材料提出了明确要求。硅质材料应采用磨细石英砂或粉煤灰,其中粉煤灰的烧失量不得超过8%,SiO2含量不低于45%。钙质材料主要使用生石灰,其有效CaO含量不低于65%,MgO含量不超过5%。铝粉作为发气剂,其活性铝含量应≥90%,细度要求通过0.075mm方孔筛的筛余量不超过3%。水料比控制在0.55-0.65范围内,具体根据原材料特性和生产工艺调整。规范特别调了配合比设计的科学性,要求通过试验确定配比,确保制品度与干密度达到设计要求。
物理性能与质量标准
加气混凝土按干密度分为03、04、05、06、07、08六个等级,对应的干密度范围分别为≤325kg/m³、326-425kg/m³、426-525kg/m³、526-625kg/m³、626-725kg/m³、726-825kg/m³。抗压度分为A1.0、A2.0、A2.5、A3.5、A5.0、A7.5、A10七个等级,度要求从1.0MPa到10.0MPa不等。规范对干燥收缩值作出严格限制,要求标准测定时收缩值≤0.5mm/m,快速测定时≤0.8mm/m。抗冻性方面,要求质量损失≤5%,度损失≤20%。导热系数随密度等级不同而变化,05级制品导热系数不大于0.16W/(m·K),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。
生产工艺控制要点
规范2016详细规定了加气混凝土的生产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节点。原材料必须经过严格计量,误差控制在±1%以内。搅拌工序要求先投入浆料搅拌1-2分钟,再加入铝粉悬浮液搅拌15-30秒。浇注温度宜保持在40-50℃之间,浇注高度应考虑发气膨胀余量。静停养护阶段要求环境温度不低于20℃,相对湿度≥70%,静停时间2-4小时。切割工序必须在坯体达到一定度后进行,切割偏差长度方向不超过±3mm,宽度和高度方向不超过±2mm。蒸压养护是保证制品性能的关键环节,要求饱和蒸汽压力1.0-1.2MPa,温度180-200℃,养护时间6-8小时,并规定了明确的升温和降温速率。
质量检验与验收标准
规范2016建立了完整的加气混凝土质量检验体系。出厂检验项目包括外观质量、尺寸偏差、抗压度和干密度,以同一品种、同一规格、同一等级的制品1万块为一批,不足1万块也作为一批。型式检验在正常生产情况下每半年进行一次,包括干燥收缩值、抗冻性、导热系数等全项性能检测。尺寸测量采用精度不低于1mm的量具,在制品中部测量长度、宽度和高度。抗压度试验采用100mm×100mm×100mm立方体试件,压力机精度不低于±1%。干密度测试试件在105±5℃下烘干至恒重,冷却至室温后称重计算。规范还明确了不合格品的处理程序,当检验结果不符合要求时,应加倍取样复验,复验仍不合格则判定该批产品不合格。
加气混凝土规范2016技术要点解析
加气混凝土作为一种轻质多孔的建筑材料,在2016版规范中得到了系统化的技术规定和质量控制要求。该规范对加气混凝土的生产工艺、物理性能指标、应用范围及要求等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定,为行业提供了统一的技术标准。
相关问答